中国古代书画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书画古代中国
 
 

[典藏]郭熙《早春图轴》

       

       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

      郭熙 (约1000-约1090年),字淳夫。北宋神宗熙宁间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神宗年间,郭熙给宫中画了许多屏风和壁画。郭熙擅长画山水寒林,格调清新。他取法李成,亦吸取董源、范宽,并勇于革新创造,终自成一家。当时画院画家无不师效其画,有“独步一时”之誉。

     《早春图轴》是座落于台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区外双溪的“国立故宫博物院”的镇院巨宝之一,乃郭熙的传世之作,同时也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经典之作。出身布衣的郭熙,好道学,喜游历,善绘事,初无师承,后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进;他画山水注重深入体察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丰富优美动人的意境,深受宋神宗赏识,后升迁待诏,成为北宋宫廷画院重要成员。


————————————————————————

    《早春图》有题款纪年,作于熙宁五年壬子(1072年),正是王安石施行变法后的第5个年头。此图绘早春清晓之景,晨雾飘渺而起,峰峦隐现,楼阁如仙山海市,朦胧寂远,山景中树影枯瘦,叶木披枝茂盛,春寒料峭之意遂由之显现。而谷中溪流淙淙,潭水澄静,渔夫樵子,意态欣然,又是春意生机悄然而至的暗示。全画气象清旷,笔调优美含蓄,是以历来被推为郭熙第一画作。 


      作者通过山间雾霭浮动及旭阳照射的气候描绘,细致而生动地画出严冬刚刚过去,春天悄然降临的微妙变化,从中传达出欢慰喜悦的感情。本图虽仍是全景式结构,但构图中高远、平远、深远兼具,活泼而有变化,笔墨细腻而简括更富于表现力。

      画的前面巨石圆岗迭叠而上,薄雾淡淡地笼罩在山腰,画的通端二座山头耸立,右一大山头被云雾掩遮一半,当中有一条中联向山头而未经开的“路”。画的右边中部是乱冈,乱冈当中联及山腰处一片楼观,山腰里有泉水流下直至右角山溪中,伸向山溪的道上有人行动。画的左边是空旷的山壑,中有涧水绕过前面一个大的石岗流至左下端的溪中,大石岗后面一座木桥,通向山中,上亦有行人,下端伸向溪水的道旁停一只小木船,道上有人挑水。

      画面前、中、后、左、右的山石皆有大小不同的树,或直或弯,或立或斜,或倒挂,或依壁,树枝尚未放青。画的左侧当中的树枝下有款字“早春壬子(1072)郭熙画”八字。画面上内容丰富,山重水复,桥路楼观,展现了北宋山水画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特征。

————————————————————


























————————————————————

画家简介

       郭熙 (约1000-约1090年),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以东)人,世称"郭河阳"。北宋神宗熙宁间任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宋神宗最喜欢其画,《画继》记载"一殿专皆熙作"。因传李成法而有"李郭"之称。宋初李成的画风影响了范宽、燕文贵、许道宁、郭熙、李公麟、王诜,其中郭熙和王诜格调最近李成。

      神宗年间,郭熙给宫中画了许多屏风和壁画。郭熙擅长画山水寒林,格调清新。他取法李成,亦吸取董源、范宽,并勇于革新创造,终自成一家。当时画院画家无不师效其画,有"独步一时"之誉。

      郭熙现存的作品有《早春图》、《幽谷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古木遥山图》、《溪山秋霁图》等。     

————————————————————

郭熙艺术成就之影响

       北宋郭熙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山水画家,同时也是在绘画理论上卓有建树美学家。他的画论林泉高致》全文不长,却是中国画论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论著,是对宋代以前古代美学思想的总结与难能可贵的体系化结果。书中全面总结了以往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包含了郭熙的主要的绘画思想和经验总结,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理论的最高水平,他所提出的“三远法”及山水创作作品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对当今的绘画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郭熙生活和创作的年代大约在北宋中期,特别是在(1068—1085年),郭熙的绘画艺术达到了鼎盛备受尊崇的地步。据载,郭熙曾多次为当时朝廷殿壁及官员府邸作画。《宋诗话辑佚》卷下载:“今玉堂中屏,乃待郭熙所作《春江晓景》。禁中官局多熙笔迹。”《石林燕语》卷二载曰:“官制行,内省诸厅照壁,皆郭熙画树石”。另据《画继》所载:“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熙作。”与郭熙同一时期的不少文人或书画家如苏轼、米芾、李公麟、晁补之等都对其绘画作品推崇备至,有所评述。这都充分表明,郭熙绘画为当时朝廷上下所一致推崇。但当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后,郭熙的绘画却突遭贬抑,甚至沦落到被当作揩拭几案绢布的地步。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郭熙卷入当时党争而见弃于哲宗。但也有个别艺术史学者在编撰画史时认为,郭熙在艺术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集中反映他绘画理论的《林泉高致》,而要谈他的绘画作品则不够凑足一个章节。

————————————————————

郭熙画论《林泉高致》提出的“三远”构图法

     “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由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 

       在《林泉高致》中,他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就是一种时空观,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

     “三远法”作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最为著名、影响最广的绘画理论,历代名家都习惯对“三远法”作出自己的阐释,从各自的时代出发,赋予当时的术语以现代语境的意义。但事实上,从作者本人的意思而言,“三远法”首先是中国画特有的造境之法构图之法是为了表现而非再现的一种绘画技法,与追求临摹物象的真实性的现实主义观念瓜葛不大。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一项根本特点,即重意更甚于形重艺术而不重真实,即便郭熙本人对于山水的“形”多番强调务求准确,其实也是为了实现山水画“可居可游”的“快人意”“获我心”,倘能表现出理想审美意境的“心觉”幻象,使之产生诗的境界,那么是否形似便并不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画多不采焦点透视,是为了让观者在欣赏画作之时能如游览自然山水一般,景随人变,不凝滞在一个焦点上。因此归根结底,“三远法”是“无焦点的法则”,是一种艺术和美学的创造,而非科学的技法。这一点在郭熙本人的画中会体现得尤其明显。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的成功之作。王蒙作的《青卞隐居图》是以深远见胜的杰作。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卷》,使用的是平远法。

————————————————————

       真正要欣赏这幅画,也许还是要看真正的卷轴才行,而且最好是拿在手上,哪怕是仿制品、赝品,只要它足够逼真,与原作相近,感觉也会完全不同,也就是说要在纸上观,在卷轴中阅。否则,所见画幅就不一定那么鲜明可感。

       郭熙是北宋时绘画领域出现的一位天才人物,此人一生痴迷绘画,在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两方面都有很高建树。郭熙的画作,最好的诠释来自他的绘画理论杰作《林泉高致》(也是一部文辞优雅的古文集),而他绘画理论最直接而精彩的反映又刚好来自他的绘画作品,两者并行不悖。画家可能有一些创作,但不一定有经典的绘画理论,而绘画理论家、评论家、艺术史家可能理论完备,但通常不会作画。这位郭熙是个例外,他是一个专家,在绘画领域特别专业、务实。他的伟大尚有待国人进一步去了解和认识。历史上更为常见的现象是出现了不少的“砖家”,其实并不专业,对接触、从事的领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并无真正的了解和认识。

————————

辑录者:tbrswzz

————————

01 Jan 2019
 
热度(5)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tbrswzz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