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画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书画古代中国
 
 

「典藏-辑录」庙堂仪范——历史人物画之《东山报捷图》「清代 苏六朋绘」

  null清代画家苏六朋传世名作《东山报捷图》赏析

之一

  苏六朋,生卒不详,活动在十九世纪中。字枕琴,号怎叔,又号罗浮樵子、逍遥道士等。他早年读书于广东罗浮山,拜宝积寺的德堃和尚为师学画,并吸取吴镇、唐寅、仇英等诸家笔法之长。画人物能工能意,也擅长写真。由于他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周围所见人物的神态,所以作画题材广泛,画市井小民的生活尤有奇趣,随意下笔,莫不各具姿态。苏六朋中晚年均客居广州,以卖画为生。他也善画指画。是晚清杰出的人物画家。  

  这幅画绘于 1856年,是作者晚年之作。此图画的是公元383年“ 淝水之战”的故事。当时前秦苻坚调集90万大军,气势汹汹地进犯晋国。晋孝武帝急命都督谢石、广陵相谢玄与辅国将军谢琰等督兵8万出御秦军,双方列阵淝水沿岸。谢玄谴使通话,要求苻坚领秦兵稍退,让晋军过河决战。苻坚意欲速战速决,故依晋意。谁知秦军一闻退军令,便即调头驰走,不可复止。晋军齐集岸上,用强弓硬箭向秦兵射来。秦兵更加忙乱,争相奔避。晋军乘势杀上,秦兵大败,十死七八。谢玄、刘牢之既破秦,驰书向司徒谢安报捷。 谢安此时正在东山跟客人下棋,他镇定安详,对捷报草草一阅,仍邀客终局。原先, 谢玄接受皇帝命令后,恐众寡不敌,曾问计谢安。谢安令谢玄跟他对坐弈棋,谢玄的棋艺本胜谢安一筹,但因无心下棋,应接多疏,反而输了。谢安以此示意谢玄,在双方兵力众寡不敌时,与其张惶自忧,不若强作镇定,稍定众心,伺机出奇制胜。 

  《东山报捷图》画的便是这一历史故事,表现谢安以静应动的战略思想。松荫下,主人与客对弈,二人神情贯注于棋局。主人显示出胜算在握、意态自若的神态。一股清泉随着山涧曲折飞奔而下,水声松声仿佛可闻。远处山径上一卒骑马飞奔前来报捷,点出了在这个恬适幽静的自然环境中,一场关系国家生死大局的战争正如下棋一样,以智胜勇而告终人物的刻画细腻精到,谢安的容止姿态潇洒蕴籍,一派足智多谋的军事家风度。衣褶线条简练圆润,树丛的用笔近似仇英的画法。山石湿润,把南方水分充沛、含土量较厚的山岩表现得很逼真。从山头斜照的阳光把有人物一侧的山坡照得一片通亮,暗示出战争的胜利对于国家前途的意义。这是苏六朋引人注目的代表作

之二

       清代画家苏六朋的《东山报捷图》与傅抱石的《东山报捷图卷》一样,同是讲述了公元383年8月,前秦皇帝苻坚90万大军南下,决意荡平偏安于江南的东晋,危急的形势震动了东晋朝廷。晋孝武帝任命谢安为大将军,与侄子谢玄一起率兵拒敌,当时,晋军只有8万人马,双方实力悬殊,谢安受命之后从容调度,沉着应战,最终出奇兵,把苻坚的百万大军彻底打垮。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就是军事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确实让人折服。战争胜利后,前方派特使向后方坐镇指挥的谢安报捷,当时谢安正在和朋友下棋,他看过捷报后,,神情如故,随手把捷报放在一边,依旧专注在棋盘上。对弈的朋友问他前方的战事如何,他只漫不经心的说了句:“没什么,小孩子们已经把敌人打败了。"”这样的沉着与冷静,确实让人折服。

       苏六朋《东山报捷图》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雅宁静山间一隅,树木葱茏,一道清泉逶迤婉转,自山石之间缓缓流下,水声淙淙,使画中环境显得更加寂静安宁。对弈的二人神情专注,仿佛心无旁骛。画家通过对人物形体、姿态与服饰的具体描绘区分出二入主与客的关系。主人谢安的身体全部展现在观众面前,他神态高雅,气度雍容,衣冠线条宛如行云流水,简洁酣畅。客人的身体有一半被掩映在树后,他给观者的只是一个侧面,作者采用了这样一种对比的方式,有意弱化客人的形象,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画中主人的地位,从而使谢安的形象不言自明,虽是少许变化,却是别具匠心

      《东山报捷图》另外一个非常巧妙的地方,就是在画面的右上方,蜿蜒曲折的山道上,一匹战马风驰电掣般飞奔而来。这一处微小的安排恰恰是这件作品的关键,战马上的特使是刚刚从战场上归来向谢安捷报的,这正是这幅《东山捷报图》的主题所在。画家苏六朋有意把这—人一骑安排在这样的—个角落,是为了避免纵马狂奔的强烈动感破坏了画面的整体和谐与宁静。观者在看至挞匹奔马的时候,仿佛能够听到急促的马蹄声,使画面在舒缓与寂静之中平添了一种紧张与躁动,能够在—幅作品中处理好这种动与静的强烈对比是需要深厚功力的。整幅作品结构严谨,造型生动,笔法细致,设色淡雅。在山崖的晕染中,十分注重水分的应用,使崖石显得滋润透亮,如同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水气,具有典型的江南山水秀美华滋的韵味,色彩明快清爽,淡而不薄。树木的勾勒皴擦细腻精到,法度森严,颇有唐寅和仇英的遗韵。

————————————

      東山報捷時,謝安當時的表現歷來被傳為佳話,在歷史上是完全真實的記載。以下的故事出自南朝文學家劉義慶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是否也是真實的記載呢。即使這兩則故事有文學色彩,那也只是文字的處理手段,是所謂文采或者說文學的筆法,而非來自憑空的虛構。以前辨析過一本叫《拾遗记》  的書,這本書很容易被視為是一部想像虛構的有科幻色彩的小說,但其實是歷史著作。如果這些歷史著作讀來像文學,有文學的感覺,那麼可以形容其有文學價值,譬如司馬遷的《史記》就頗有文學價值,甚至在人物刻畫和人物評價方面富於爭議。在中國所有典籍中,史傳類文字卷帙浩繁,文字量有最大的佔比,而文學歷來只是讓歷史變得生動可感的手段,是為歷史創作服務的,而不能超越歷史獨立運行。譬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能見出作者的文學才華,但不能就此認為,有了文學手段,有了文學價值,就是絕對文學的作品,可以虛構甚至捏造,玩“無中生有”的把戲。毋庸置疑的是,對真實的紀實紀錄才是中國古代這類著作的核心和靈魂。當代讀者語境中的小說大多不是這類書,是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像虛構的,跟中國古代這種筆記小說有很大的區別。

附參 世說新語-雅量篇

        謝安故事兩則

  其一 謝太傅盤桓東山   

  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湧,孫、王諸人色並遽,便唱使還。太傅神情方旺,吟嘯不言。舟人以公貌閒意說,猶去不止。既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公徐云:“如此,將無歸。” 眾人即承響而回。於是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

  白话:谢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和孙兴公(孙绰)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提议叫回去。太傅这时兴致正旺,吟啸不语。船夫觉得太傅散淡高兴,就继续向前划去。不久,风越发大了,浪也猛起来,众人都大声叫嚷,坐立不安。太傅徐徐说道:“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 大家立即响应,掉头返回。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

 其二 惮其旷远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 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 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白话:桓公(桓温)埋伏好甲兵,摆下宴席,请朝中的大臣都来赴宴,准备趁此杀掉谢安、王坦之。王很害怕,问谢安:“ 有什么办法吗?” 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行。” 于是和他一起赴宴。王坦之内心的恐惧,越发在脸上显现出来。谢安的沉着从容,也更是表露在外表。他望着台阶,走到座位上,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 诗句。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高远的气度所慑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王坦之、谢安以前齐名,自此以后,二人的优劣就分辨出来了。


20 Jan 2022
 
热度(1)
© tbrswzz | Powered by LOFTER